当前位置:青年生活网 > 家长里短 > 留住了“绿”,迎来了“青” 这个小乡村究竟有何魅力?

留住了“绿”,迎来了“青” 这个小乡村究竟有何魅力?

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面对面》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18年前的这一天,即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这里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8年来,以余村为起点,“点绿成金”的新奇迹在全国各地上演。

记者:这块儿现在看起来建设得和城市都没什么大的区别了。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 汪玉成:对,我们原先这个地方就是整个水泥厂旧址。

记者:什么时候拆迁的?

汪玉成:我们是从2003年开始关停水泥厂,逐步逐步逐年地拆迁、拆除,把一些内部村内的工业企业全都外迁到工业园区去了,保留了这两个建筑,作为我们也是一个旧的工业遗址的记忆。

汪玉成,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土生土长的余村人,1985年出生的他见证了余村蜕变的全过程。

记者:那时候平时看到山不是这样的状况吧?

汪玉成:对,就是灰蒙蒙的没有绿色,只有灰色,我们把过去和现在有一句话可以做对比,那就是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那时候河道里的水都是酱油色。

记者:黑褐色?

汪玉成:对,现在我们是叫人在余村走,就如画中游。

废弃矿坑变身时尚露营地,水泥厂遗址上建起了图书馆、咖啡厅;村头村尾,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2021年,余村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这个村域面积4.86平方公里、只有280户人家的小乡村,平均每天迎来3000名游客,还有数百名“新村民”从城市来到这里创业。

记者:余村是靠什么引流这么多人来到这里呢?

汪玉成:我们现在整体的基础配套,我可以说现在城里有的东西,我们这里都有,城里没有的东西我们这里也有,好的环境,好的空气。

从卫星云图上看,过去十几年,余村的色调从以前的灰色恢复成现在的满眼葱绿,一块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立在了余村,这里曾是村里最后一批工厂所在地。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余村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2019年,曾在安吉县多个乡镇工作过的汪玉成回到余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记者:对你个人而言的话,你当时要面对这样一个村庄,规划你当时怎么来想?

汪玉成:刚回来的时候自己还是觉得压力很大,毕竟在外工作了多年之后,就是周末带着家人回来住几天玩玩,回来的时候余村已经在聚光灯下,让我突然之间背负起这个责任当时的压力很大。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余村人,余村培养了我走出去,能够现在让我回来,选择让我回来,我的第一挑战就是如何把大家带好,把乡村建设发展好。

余村曾是安吉县的“首富村”,上世纪90年代初,余村靠自办水泥厂、开采石灰岩富了起来,村里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都在矿山工作,但他们付出的代价却是昔日秀美的山村常年烟尘漫天,污水横流。

汪玉成:儿时有首打油诗,叫大炮一声震天响,黑烟灰尘雾茫茫,翠竹绿叶变颜色,白衣晒成黄衣裳,这就是当时整个村庄灰色调,你早上晒出去的白衣服,晚上回来就是灰色。

记者:但是所有的村民当时对这样的环境怎么看呢,能接受吗?

汪玉成:我印象当中很深,最小的18岁,就在矿山上失去了生命,老百姓得疾病也越来越多,像我的父亲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胃就切了三分之二。

记者:是因为污染的问题吗?

汪玉成:就是因为常年在矿区劳作,结石、胃结石。

记者:那就是对当地村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汪玉成:对,大家已经看到了这种发展经济是好的,但是生活条件生活品质就完全没有了。

2003年,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余村做了一个艰难抉择,最终下决心封山护水,先后关停了三家石矿和一家水泥厂,村集体经济一下子从300多万的高峰跌到二十几万元。2005年,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村里鼓励矿工发展休闲经济,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三面环山、溪水中流的余村迅速赶上了一波乡村生态旅游潮。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余村就此转身,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考察。然而,等到汪玉成接任时,却碰上了余村发展的“天花板”:土地基本开发完成,落新项目、干新产业的空间捉襟见肘,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是必答题。

记者:过去其实这样的教育基地也好,参观基地也好,其实已经可能很平稳地在运营,但那时候为什么要突然这样转型?

汪玉成:一个村庄的发展如果没有去迭代升级没有更新的话,它慢慢就会形成一种很固化的模式。

记者:这种固化会带来什么?

汪玉成:有可能就是来的人都来过了,没有新的变化,我以后就不来了,来过一次我以后就不来了,所以我们希望余村作为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诞生地,生态文明思想的诞生地,我们始终在各个方面我们希望勇立潮头。

记者:那等于说你2019年来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岗位其实心里是有准备的。

汪玉成:余村的变化,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其实就是在选择当中,抉择了之后再去选择新的路子,然后有了新的变化,到我这里是接过前辈的交接棒,到我这里需要有新的变化。

2022年初,天荒坪镇党委班子的10多名成员聚在一起,商讨如何制定余村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省级试点三年行动计划,一件改变余村发展格局的大事正在酝酿。

汪玉成: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当中,我们看到了人才振兴是我们现在最迫切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我们把聚焦点放到了这个上面,所以说才有了合伙人的概念,我们希望把更多的年轻人引进来。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业态,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这种创新模式,让全世界能够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来的真正的价值的转化,把生态文明的思想,能够通过我们余村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传播。

这次,余村看准了年轻人,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应运而生,计划邀请全球英才共建余村,共同拓宽绿色发展新路径。

记者:但是对于一个村庄来讲,提出全球合伙人这样一个概念,那时候会不会觉得这个目标定得有点大。

汪玉成:一开始的时候,我自己给自己的模式还打了一个问号,当时也很担心。

记者:你这个问号顾虑是什么?

汪玉成:顾虑会没有这么多年轻人来,没有合伙人能够来,其实谋划到真正发生是有将近大半年的时间,我们一直担心推出去了,没想好,没想明白,合伙人进不来怎么办。

记者:如果没有合伙人来这个尴尬怎么面对?

汪玉成:当时就是我们没有第一时间去发声,我们第一时间没有去推出,我们把所有的政策,把所有配套的基础,我们从头到脚理了一遍,我们都想清楚了,想明白了,最后我们才开始发声,对外发声。

2022年7月,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正式启动,围绕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林产业、数字经济、绿色金融、零碳科技、健康医疗等8个类型,向全球发出共建未来乡村样本的“英雄帖”。

记者: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怎么来定?

汪玉成:首先是符合我们绿色发展。这是一个硬条件,你如果是有破坏生态的或者是违背绿色发展理念的项目,哪怕是再好我们也不接受,那这是最基础的门槛。那么同时我们提出的合伙人,首先我,你希望我给到你什么,同时你能给到我什么,两个问题。

记者:双向奔赴。

汪玉成:对,双向奔赴,所以说我们现在每一个合伙人进来除了特别好的大品牌,其余的都是通过路演的方式产生的。我印象很深,当时我们提出的乡村旅游板块的产业类别,路演的时候参与单位有40多家,但是我们最终选择了只有两到三家。

记者:淘汰率很高。

汪玉成:对,所以说我这个承载量也是有限,我在双向选择当中,我看到哪一个对我来说,是跟余村的品牌最符合这个气质的,再来选择它。

短短两个月,招募令应者如云,近400个项目向余村抛出“橄榄枝”。洽谈对接、项目路演、匹配政策……余村迎来越来越多“新村民”。在由水泥厂改造而成的乡村图书馆里,一家国漫主题咖啡店今年3月正式营业,这里不仅卖咖啡,还陈列着许多中国经典动画形象手办和周边产品。

汪玉成:因为我们这边定义的是青年图书馆,有很多人会认为包括村民也会认为是不是只有青年才能来这里,不是,我们说只要你热爱,凡有所爱,皆是青年,我们都会把你定义为青年。

“85后”陈喆是余村“全球合伙人”之一,他从上海返乡创业,办起了这家“美在余村·国漫茶咖”。

陈喆:这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它是授权了,伴随着我们几代人成长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卡通动漫,比如说木偶动画、水墨动画在国际上都有中国美学的这样的美誉,我们也是希望它来到乡村跟绿水青山相结合,用国漫去赋能乡村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记者:但是从大都市的上海来到这么偏远的乡村里面来创业,当时对这个全球合伙人项目怎么理解?

陈喆:当时是因为我是在上海工作十年了,但是我本身是安吉人,是个归乡人,当时看到全球合伙人招募令,就觉得自己家乡小乡村有这样的格局和魄力,好奇也很敬佩,现在是青年和乡村的共创,我觉得余村是在这个时代下是可以为我们中国乡村振兴的事业以及绿色生态文明的实践去向国际发声的时候,所以我们也是带着这样的一个国际美学来到乡村,希望为乡村振兴助力。

与传统的招商引资相比,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招引的不仅是项目,更是各类人才。他们带着项目、技术、理念而来,政府则在房租减免、贷款贴息、宣传推介上给予支持,双方以可持续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记者:最早的时候,你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教育基地的话,可能属于1.0基础,那现在等于说2.0的迭代。

汪玉成:甚至已经到了3.0,其实我们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就是从“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 万村美丽”,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千村未来 万村共富”的这个阶段。千万工程的时候是改善村庄环境,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是提升乡村的基础,未来乡村建设过程当中就是应用了更多的这种新的这种场景,生活场景走入到乡村。

从2005年到2022年,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91万元上升到1305万元,人均收入从8732元上升到64863元。2023年初,余村年终股金分红大会共向村民发放206万元,人均分红近2000元。在此基础上,余村还携手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3个乡镇的24个行政村组建“大余村”,统筹开展招商引才,构建起一个规模更大、差异发展的绿色产业生态。继“全球合伙人计划”后,汪玉成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汪玉成:我们今年刚好是全市全湖州在打造青年性的城市,作为我们来说,既然提出了余村全球合伙人,如果没有一个能够聚集人才聚集项目的孵化器的话,对我们这个合伙人提出来是空的,因为那时候在合伙人推出之后,已经有很多的合伙人在洽谈,没有这样空间的话就落不了地,可能就会到其他地方去,所以我们不希望在做的这个过程当中后面是落不了地,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有个这样的孵化基地来承载我们这么多的合伙人。

为了吸引青年,天荒坪镇整合闲置资源,打造出了青年专属的创业空间“青来集”。

记者:这个为什么叫青来集?

汪玉成:青来集的意思就是让青年人来这里聚集,我们这里一共有三万多方的空间。

记者:相当于青年人的创业集结地。

汪玉成:对,是的,我们说的是青年理想的集结地。

这片园区,原来是“大年初一”度假酒店的商业区块,如今已成为大余村创业青年的“大本营”,园区内26栋楼可提供1200个工位,食堂、公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2023年6月26日,大余村青年人才社区发布暨青来集开园入驻仪式在天荒坪镇青来集广场举行。开园以来,“青来集”已入驻18个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600余名青年人才和在校大学生。“DN余村”数字游民公社是“青来集”入驻项目之一,主理人许崧来自杭州,曾在云南生活十多年。

许崧:数字游民这一群落的人,因为只要有一个电脑,能够连上网线,到哪都可以工作。

记者:但是为什么会选择余村呢,这边有什么独特的优势,为什么要来?

许崧:绿水青山。

住在景区里,睡到自然醒,上班很自由,下班有朋友。在“青来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字游民”有一百多名,60%是90后,近四成拥有硕士以上学历,职业包括设计师、程序员、自媒体人、文字工作者……平均入住天数达到了47天。当天南海北的全球合伙人、数字游民聚集在一起时,更多奇妙的化学反应开始发生。

留住了“绿”,迎来了“青” 这个小乡村究竟有何魅力?

许崧:我们是欢迎年轻人到乡村来,所以我们自己讲,这些人不是我们消费者,不是韭菜,而是我们宝贵的种子,是这些年轻人聚到了乡村以后,乡村就有活力了。我们现在有一个小姑娘,她想在余村办一个骑行俱乐部,她到这里看觉得这个山水骑行太合适了。

记者:有很多的其实商业模式在这当地考察或者酝酿之后迸发的。

许崧:对,就是你不到这里,你怎么会发现这样的环境周边的资源,是吧?它并不是预设好了我要到那去做一点什么,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叫数字村民的一个心态当中。

记者:数字村民这个比游民又多了一层含义。

许崧:是的,所以为什么要提供这样的基础设施,为什么要给大家做好服务,都是希望大家在这里,能够安安心心地住下来,让乡村变成他的一个新的家乡。

用青山留住青年,让青年改变乡村,这正是余村人的美好愿景。截至目前,50多个合伙人项目落地余村,1100多名大学生参与其中,吸引192名年轻人返乡。与此同时,在余村,绿色低碳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景区里有多个互动设备,潜移默化地引导村民和游客的低碳行为。

记者:这以前是个什么样的厂?

汪玉成:当时是竹拉丝厂基本的框架在,我们就在原有的框架上进行加固进行改造,我们就植入了零碳的概念。

记者:但是当时提出这个概念,对一个村庄来讲还是比较超前的。

汪玉成:是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给我们的村民带来这种低碳出行的模式,包括后续农民建房上面是不是也可以让他们参照这种模式来做,包括我们还有就是出行,尽量地鼓励大家用步行或者是用新能源这种小电动车来代替车辆油车的出行,从各个方面来让大家有了这种降碳的意识。

今年1月,由老旧厂房改造的“余村印象”零碳图书馆正式启用,作为全国首个获得碳中和建筑铂金级认证和国际LEED建筑铂金级认证的双铂金级乡村碳中和公共建筑示范,它的年运行减碳量可达28.58吨。

记者:像整个建筑,它整个的耗能是怎么样的?

汪玉成:它内部的循环用电都是通过光伏在顶上,而且它这种光伏板不是要有太阳光,只要有亮光就能够吸收。

记者:那这样能耗就降低很多了?

汪玉成:是的,而且我们楼顶上,基本上是全落地窗的方式来减耗降能。

记者:像草坪上也都是太阳能板。

汪玉成:你看到它上面黑色的就是光伏板,通过白天吸收光,晚上会自动亮起灯光,有音乐播放,也是一种艺术装置。

记者:像现在这样整个村子里的建设,理念先行,所有的要围绕能耗新能源。

汪玉成:对,降能减排来倡导我们新的新理念的生活方式。

余村的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忙碌,年轻人利用晚上的时间聚在一起,学习交流,开始了新一期的“余村夜话”。38岁的汪玉成正带领更大的余村、更年轻的余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中奔赴未来。

记者:从最早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一个生态理念诞生,到今天你们在不断地在深化和调整,在你内心还有什么样更多元的想法吗?

汪玉成:这次8月15日确定为全国生态日,也是全国首个生态日,我觉得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就像总书记说要动员全社会的人来践行和参与到生态文明的理念当中来。我希望通过我们余村的模式的输出,余村现在这种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承,能够带动更多的村庄让我们的绿水青山成色更足,让金山银山的转化效益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