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年生活网 > 本地生活 > 从淄博到“尔滨”,“泼天的富贵”是如何被接住的

从淄博到“尔滨”,“泼天的富贵”是如何被接住的

冻梨要精致摆盘,圣·索菲亚教堂的绝美夜景得配个人造月亮,驯鹿、鸵鸟、骆驼、企鹅、“长”翅膀的飞马、凤凰……该在的和不该在的,都得给“小土豆”们安排上!

2023年冬天,“尔滨”大火,各类花式整活让各地旅客甚至东北本地人都应接不暇。据携程《2024元旦跨年旅游洞察》数据,元旦假期3天,前往哈尔滨的订单同比增长631%。有网友调侃:“这泼天的富贵终于轮到哈尔滨了。”

的确,新一轮旅游热潮正在从热气腾腾的淄博,转移向冰天雪地的哈尔滨。而热潮之下,我们不妨深想一层:为什么是淄博与哈尔滨?一座城市,又应当如何借势出圈,以文旅拼消费?

“顶流”是如何炼成的?

2023年,淄博烧烤走红,从发放烧烤消费券到大力整治旅游乱象,再从烧烤主题线路、“烧烤摆渡小车”,到高铁站专门安排的“烧烤志愿者”,各类真诚待客与花式整活让全国掀起“进淄赶烤”现象级热潮。

从淄博到“尔滨”,“泼天的富贵”是如何被接住的

以此为起点,各地文旅从文旅局长变装进入更深层次内卷,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台江两县凭借“村超”“村BA”出圈,古都洛阳掀起唐装潮……但要真正论热度与超大流量承接度,能与之匹敌的唯有南方小土豆与“尔滨”的双向奔赴。

哈尔滨的走红,不同于淄博等城市,属于老牌网红再翻红。正如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所说,哈尔滨旅游市场冬天火爆是“惯性”,但如此“爆火”就显得格外“偶然”。

确实,无论是冰雪大世界还是圣·索菲亚教堂,都是哈尔滨的“老底子”。冰雪大世界从1999年初诞至今已25年,虽“保质期”只有3个月,虽曾历经哈尔滨旅游的冷与热,它却年复一年从未缺席,今年更是在爆火之前即耗资30亿元打造81万平方米乐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冰雪主题乐园,荣获一项新的吉尼斯纪录称号。而圣·索菲亚教堂更是已有百余年历史。此外,如冰雪气垫船、雪地摩托车等所谓“花活”亦早在多年前就已登场。

那么,今冬顶流“尔滨”是如何炼成的呢?其爆火的起点又在哪里?

故事还要从2023年12月18日说起,彼时,新冬的冰雪大世界正式开园,开放前3小时即有超4万名游客涌入,超负荷接待使得各游玩项目之下排起长龙,结合室外零下20度的天气,一时间,社交网站上差评如潮,掀起“退票”风波。

从常规逻辑来说,这样的出师不利或将严重打击冰雪大世界的口碑,哈尔滨整体旅游形象也将大打折扣,但当地却上演了“教科书级”的危机应对——不仅冰雪大世界大方退票,哈尔滨文旅局长也亲自入园督导,并在次日即发布道歉信及整改措施,变危为机,拉足好感。

紧随其后,哈尔滨以冰雪大世界热度借力打力,又是在机场快闪花式迎客,又是在地铁站大方派发免费的景区摆渡票。游客想拍带月亮的雪景,圣·索菲亚大教堂上空便升起了一轮饱满的人造月亮;游客因点了68元的锅包肉而质疑宰客,店家便险些被当地人和监管部门“清理门户”,哈尔滨地方政府甚至推出了“投诉不过夜”的规定;为了防止游客在冰面上摔倒,哈尔滨在冰面附近部署大量工作人员,就负责盯着冰面,如果真有人摔倒,当地医院的骨科还专门开设了游客通道。

听听,除了“投诉不过夜”,景点挂月亮,医院开游客通道,哪样不“离谱”?可偏偏哈尔滨就这么做了,甚至沿街还特地为不抗冻的“小土豆”们安排上了临时暖气休息室……

而这套带着些荒诞色彩又格外正经的打法,是否颇有些似曾相识?的确,从淄博烧烤热到海口等地承接演唱会的手段,几乎2023年所有城市吸引游客的招数,都被哈尔滨借鉴了一遍。如果要总结方法论,或许唯有真诚,唯有厚积薄发。

而这种“厚积”,除了资源禀赋之外,也有来自人的主观能动性。据央视新闻,黑龙江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晶在接受采访时曾直言:“今年的火爆其实不是偶然的,我们已经做了一年的准备。”

何晶表示,从2023年初开始,他们就用互联网思维,多维度宣传黑龙江,“我们策划了很多高流量的IP,比如说‘淘学企鹅’‘歌声里的黑龙江’等,引爆我们的旅游市场。”

而聚焦哈尔滨,2023年9月,哈尔滨文旅局紧随热梗发布《我姓哈》宣传短视频为冰雪旅游预热;12月初鼓励企业设计极具哈尔滨魅力的伴手礼,发放惠民券和消费券,提供早市地图和旅游攻略,为迎接外地游客蓄力;哈尔滨商务局发布了提升餐饮和住宿行业服务质量倡议书,以维护旅游市场的秩序。据了解,为防止出租车加价宰客,哈尔滨还为出租车统一安装了新计价器。

各地借势,“尔滨”可复制吗?

近日,各地文旅部门都在学习“尔滨”走“掏心窝子”路线。例如,沈阳文旅局长刘克斌便实名上线小红书,秒回网友对沈阳的文旅建议,在线听劝整改,甚至直言“我回沈后当面向您请教”。

浙江发布也“无孔不入”在一条天气帖下呼唤:“欢迎尔滨朋友来浙江体验冬天不下雪的江南水乡。”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轮属于哈尔滨的热度,也溢出到了全国各地。以广西“小砂糖橘”为起点,各地为感谢“尔滨”的热情款待,都掏出家底开启了一场南来北往大型送礼仪式。

“尔滨”随后回礼蔓越莓特产,但黑龙江本地人调皮地表示:“长这么大没吃过蔓越莓干”。随后,各省显眼包网友纷纷效仿“反驳”:比如云南回赠松茸饼干,云南人表示:“长这么大没吃过松茸饼干”,主打一个本地人也没吃过的“当地特产”。

而后,四川马不停蹄送上情书:“滨,鱼子酱在做了,很快就带着鱼子酱去见你。”落款是“爱你的川”。

还有网友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对家乡的特产一无所知,安徽六安是全国最大鹅肝生产基地;贵州抹茶畅销海内外34个国家和地区;新疆产海鲜,河南产裸钻,甘肃产南北对虾……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是淄博与哈尔滨?如“尔滨”一样借势出圈,以文旅拼消费能被复制吗?可以,也难。

正如网友所言:“工业摸底震惊一时,农业摸底刷新认知。”泱泱大国每一寸土地,都有着大把拿得出手的资源禀赋,然而,要复制淄博“尔滨”,承接得住出圈带来的流量,能够变流量为“留量”,对一方政府与一方百姓而言都并非易事,需要厚积,方可薄发。

就像射箭,需要拉满弓、搭好箭,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做足万全准备,只等流量如东风,东风来时,便是箭离弦时。或者,也换个更接地气的说法——机会,永远只给做好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