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浙商、娃哈哈集团创始人昨逝世 宗庆后留下的六个背影
- 游戏天地
- 2024-02-29
现在,他长长地休息了。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以宗庆后为代表的浙江企业家,敢为人先、执着专注、深耕主业、追求卓越,造就了创业创新的传奇故事,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宝贵人才。
此时的杭州,正经历龙年首场寒潮,低温、阴雨,但记者对宗庆后的记忆,仍停留在那个艳阳高照的夏天。那是2022年8月22日,记者带着《十问十答丨稳进提质怎么做》的专访选题,来到位于杭州市清泰街160号当时的娃哈哈集团总部,一座朴素的六层小楼。
我们到达时是上午8时,宗庆后已经工作了一个小时。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每天早上7时开始工作,中午休息一小时,直到夜幕降临才下班,雷打不动。他从办公桌前站起,装束一如既往的朴素:淡蓝色格纹短袖衬衫,深蓝色长裤,一双常年“出镜”的黑色布鞋。
和宗庆后交流,你不要奢望他会说什么大话。从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叫卖棒冰、文具起家,宗庆后追求的是朴素的真理,那是他在几十年摸爬滚打中学会的,正如那天早上他告诉我们的——
“要有效率地投资,不能看什么赚钱就一哄而上,等热度下去了又一哄而散”“在我看来,500强主要比的还是规模,而当前企业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比效益、比创新上”“让企业的发展成果和员工共享,这是企业家精神的升格”……
犹记得2020年春节前夕,记者有幸参加了娃哈哈集团的“年夜饭”。那天,由于航班延误,过了原定饭点时间,仍不见宗庆后身影,现场却无一人不耐烦。等了许久,耳边突然传来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回头看,员工们兴高采烈地簇拥着姗姗来迟的宗庆后,一路来到主桌。
那场面,好像明星出场,但更像是焦急等待的人们看到家里的主事人回来了,心安了,底气也足了。此刻,当我们暂且忘却“饮料大亨”“中国首富”的标签,回看宗庆后纯粹的一生,最为感佩的是他的六个身影——
一个大器晚成却朝夕不倦的创业者,一个家国情怀满溢的企业家,一个在商战中敢打敢胜的硬汉,一个实体经济的守护者,一个关爱员工的大家长,一个停不下来的奔跑者……
宗庆后敢想敢拼,雷厉风行,历来如此。
正是这种性格,让他42岁时大器晚成,逐渐“跳脱平凡”。
1987年,只有初中学历的他,被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任命为下辖校办企业经销部(娃哈哈前身)的经理。原来,临近年关,经销部盘点发现一批发往内蒙古的货还未收款,便派宗庆后负责处理。
谁都没想到,这位终日沉默寡言的业务员二话不说,大年三十赶赴内蒙古上门催债,并分文不少地将货款悉数收回。自此,宗经理走马上任,带领两名退休女教师,开启了艰苦创业之路。创业第一年,校办企业给他下达的上缴指标是4万元,宗庆后却自己将这个数字增加到10万元。言出必行,草根出身的宗庆后能吃苦、思维活络,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是带头人,更是全公司最勤奋的人。这也让他的事业快速腾飞。
1987年,靠代工口服液,宗庆后实现上缴利润10万元的“小目标”。第二年,宗庆后联手浙江医科大学营养系主任朱寿民,抓住儿童补品市场空缺的机遇,自主开发上市了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立即受到市场热捧,企业效益更好,上缴利润增至60万元;1990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利润超2000万元。
1991年,创业3年多,宗庆后气势如虹,带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功兼并了2200多人、欠债6000多万元的国有老牌企业杭州罐头厂,28天飞速拉起新生产线,产出新品果奶,“小鱼吃大鱼”,一时轰动全国。彼时,国际上一些大投资公司急切希望与“娃哈哈”合资合作,省内外许多地方也欢迎“娃哈哈”去开办实业……面对进一步拓展扩张的诱惑,宗庆后却按兵不动。他的心里,还有更大的家国情怀:娃哈哈的扩张发展,要与国家东西部扶贫工作紧密结合。
1994年底,宗庆后带领娃哈哈走出浙江,在重庆涪陵成立了首家娃哈哈外地公司。背后原因,是积极响应国务院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投身西部开发。当年,他兼并了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包干安置移民1300余人。“把最好的东西带过去。”宗庆后践行东西部对口扶贫的“秘诀”简单而朴素。他带领娃哈哈人挑选最热销的产品、最一流的技术、最先进的产线,引入中西部地区,尽可能降低当地分公司的经营风险,最快实现自主“造血”。
重庆涪陵、四川广元、新疆阿克苏、西藏拉萨、青海西宁、云南大理……娃哈哈在西部及老少边穷地区累计投资86亿元、建立72家分公司,解决当地1.3万余人就业。这些工厂,全部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并发展成为当地龙头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