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比较”是受访求职者心理压力首要来源
- 食说天下
- 2022-06-20
原标题:“同辈比较”是受访求职者心理压力首要来源(主题)
专家提醒,要在同辈比较和专注自我之间做好平衡(副题)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吴欣宇 实习生 侯中杨
求职,考验能力也考验心态。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都感受到不小的心理压力。如何开展求职心理辅导,为求职者心理减负?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0名求职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同辈比较,担心落后于他人”是受访求职者求职心理压力的首要来源。67.9%的受访求职者期盼求职心理辅导,如何认识自我(55.9%)是受访求职者最期待的内容。
受访者中,男性占41.8%,女性占58.2%;应届生占52.8%,往届生占47.2%。
来自广东的陈欣玲(化名)去年本科毕业,她表示这几年随着硕博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的不断增多,求职竞争越来越激烈。2021年秋招,陈欣玲没能顺利地实习转正,在几度面试无果后,她变得很焦虑。
在长沙工作的方子洁(化名)本硕都毕业于“双一流”高校,这位别人眼中的“高材生”在去年求职时也经历了十分焦灼的过程,“每天都在不断海投简历、找实习,不敢让自己闲下来”。
今年毕业的梅刻寒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她看来,在求职中感受到心理压力是很正常的现象,“我觉得负面情绪有它的存在价值,比如焦虑就是提醒你要做事了”。
梅刻寒表示,每当感觉压力大时,她就会适时地停下来,睡一觉或出去走一走,找身边朋友“吐槽”一下,心情就会好很多。
调查显示,89.2%的受访求职者表示在求职中感受到心理压力。面对求职压力,54.0%的受访求职者可以很快调整好状态,但有24.7%的受访求职者表示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还有21.3%的受访求职者表示不好说。
陈欣玲说,同辈压力是她在求职过程中的主要压力来源之一,“你会发现跟你竞争的人越来越优秀”。
调查中,47.9%的受访求职者认为求职压力的来源是“同辈比较,担心落后于他人”,获选率在所有选项中位列第一。还有39.5%的受访求职者认为是“自我要求严格,时常感觉不自信”。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韦庆旺表示,同辈比较是一直存在的,作为个体不可能不关注别人、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因此积极的心态应该是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设置一个比自己能力稍微高一点的目标,在不断努力中看到自己的进步。
“求职是一个考验心态的事情,要在同辈比较和专注自我之间做好平衡。跳出来看,你与别人不相似的地方也可能是稀缺的品质,稀缺的就是有价值的。”韦庆旺提醒,如果输入了太多同辈比较的信息,可能会带来负面刺激,这时要让自己适当闭合,把注意力聚焦到自己身上。
梅刻寒觉得,自己在求职中最大的困扰是“不知道想干什么”,所以什么事情都想试一下。
方子洁也表示,对未来的“迷茫感”是自己最主要的压力来源。通过实习她发现,专业对口的行业和想象的不一样,因此产生了心理落差,“好像不管选择哪条路,都会后悔”。
“这种心态的出发点就是认为迷茫是不应该、不正常的。”韦庆旺表示,社会有时过于宣扬理性,好像什么都是可以规划的,但不确定才是常态。他建议,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对自己的预期进行动态调整,在专注自我和拥抱变化之间灵活变通。
数据显示,受访求职者在求职中的心理压力还来源于“社会时钟规训,没有喘息的时间”(45.8%),“企业对求职者的歧视与偏见”(43.3%),“缺乏职业规划,对未来感到迷茫”(34.5%),“父母较强势,不予理解”(30.1%)等。
梅刻寒说,每当心中有困惑时,就会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她表示,目前学校已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类的心理辅导服务。
在陈欣玲看来,学校的心理辅导服务存在着“供不应求”的情况,“我们学校的专职心理老师非常少,而且一般只在工作日排班,几乎很难约到。学院辅导员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她还表示,由于不同专业之间存在差异,一些普遍性的求职建议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觉得每个专业、每个班至少要匹配一名专业的心理老师”。
调查中,76.1%的受访求职者表示自己所在高校提供了专门的求职心理辅导。其中53.3%的受访求职者参加过,但有28.0%的受访求职者认为“不能解决问题”。
方子洁认为,学校应该让学生了解真实的求职市场,让大家认识到求职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能总拿最优秀的例子给大家讲,缺少普遍性意义。”她表示,学校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理性设置预期。
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夏笛(化名)表示,在求职过程中,职业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而职业测试是一种认识自我的好方法。
调查显示,67.9%的受访求职者期盼求职心理辅导,“如何认识自我”(55.9%)是受访求职者最期待的内容,然后是“合理设置预期”和“抗挫折能力提升”,获选率均为45.9%。
韦庆旺表示,现在的年轻人情感更细腻,自我意识更强,但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年轻人还没来得及认清自我,社会已经不给时间了,这时就会产生冲突。
“认识自我要结合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但现在在求职过程中,过于依赖外部反馈了,就看是否被录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结果。”韦庆旺认为,这样的外部反馈不足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而且这种反馈是不稳定的。“自我认知不是简单地回答是与否,不是我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这样非此即彼的描述,而是包含多个维度,比如兴趣、能力、工作发展空间、与领导相处等。既然是多维度的综合考量,就会存在某个方面方案A比B好,但某个方面B比A好,不可能是完美的。如果有遗憾就被负面情绪笼罩,也是不好的”。
就读于武汉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朱轶斐认为,帮毕业生解压是比较实用的求职心理辅导。“不是说要马上消除这种情绪,而是帮助学生掌握疏解情绪的方法。这样当他们走上社会后,在面临其他压力时,也能坦然面对。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过程,像通识课一样”。
受访求职者期待的求职心理辅导内容还有:职业性格测试(44.6%)、求职压力纾解(43.4%)、与社会接轨能力(33.4%)、理性应对同辈比较(30.9%)以及学会与父母沟通(30.4%)等。
在韦庆旺看来,求职放大了毕业生在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存在的问题。家长和学校没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会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指在经历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编者注)。他认为学校和家长要长期关注这个问题。
对于学校的心理教育,韦庆旺建议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一点服务思维。一方面提供更多的求职信息资源和求职技巧讲座,提高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工作,帮助毕业生重建自我价值、畅通求助通道,给他们更多安全感。
韦庆旺也建议家长,要放下“过来人”的心态,抛开成见,真正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建立起良性沟通机制,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和支持。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吴欣宇 侯中杨
责任编辑:冯峥